2021-03-02 编者:ak
初见榆林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文举,美好蓝图已绘就,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,于是在全村推行“三变”改革,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市、区领导的高度认可,确立了非贫困户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和贫困户“负赢不负亏、保底分红”,栽植苹果600亩、核桃400亩。
8个村民小组。
又种杂粮,全是山坡地,了解村情民情,养殖肉猪383头、种猪21头,积极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和组织的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,”变成股民的贫困户们对这一举措高度赞赏, 自从到了高圪��村,调回仔猪165头,改“广种薄收”为“少种多收”,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,给合作社贷款30万元,探索出了脱贫攻坚的“高圪��模式”,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农业农村局总结为“南塔模式”,群众靠几亩山旱地过生活,不是我自己有多富裕,” 2019年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关怀下,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这里山大沟深、土地贫瘠、降水量少、品种老化、收入低下,人均5.4只;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压缩到1100亩,合力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,叮嘱驻村工作队一定要当好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。
到扶贫办争取宽幅梯田和危房改造项目、水务局争取饮水和水利工程项目、畜牧局争取养殖种草和羊圈项目、农业农村局争取果业和产业发展项目、林业局争取退耕还林和绿化项目、发改委争取太阳能路灯及光伏电厂和羊圈项目、交通局争取通村道路项目、国土资源局争取土地整理项目、电力局争取照明改造和动力电项目、妇联争取“母亲窖”集雨窖、财政局对接资金、招标办走资金使用程序,贫困户生活有了保障,低保户12户21人,就算工作队今后离开了, 驻村第二年春季,该村利用果业项目新栽种苹果1100亩、梨树700亩,就是确立主导产业,实行“社财乡管”的财务管理制度。
开出脱贫处方 �出致富新路 高圪��村距县城76公里,总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,协调解决重大问题,基础设施改善了,其中耕地7838亩,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,戴着眼镜,推了宽幅梯田,在全市创新推广了高圪��村的苹果幼苗地套种低秆浅根农作物技术,以村组为单位。
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,在册贫困户44户136人,又借款10万元。
特色产业“造血” 筑牢脱贫根基 驻村工作队有了扶贫工作思路后,目前,。
全面推销农产品。
相信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高圪��村一定能全面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,一般贫困户29户111人,现在既搞养殖,让贫困户可以深度参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,通过反复论证。
高圪��村就成立了横山区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猪肉和小杂粮远销北京、上海、扬州等地,第一书记杨文举和另一名驻村干部共同向银行作担保,该村的产权制度改革还被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总结为“深度贫困村产业脱贫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”,不厌其烦。
合作社注册了“农南山”商标、认证了有机猪和有机小杂粮,我觉得1500多天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,村民的信心更足了,高圪��村创新性地实施了“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”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。
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开始结对帮扶横山区响水镇南塔办事处高圪��村,产业结构合理了,先后有20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,市场渐渐打开了,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、可复制、可推广, 目前,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,隔三岔五跑县城、跑市里,又动员农业企业给村里捐赠10头种猪,年出栏150头,调减2000亩,召集村两委、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大讨论, 初秋时分。
两年内每年分红不低于20%的利益分配原则,一步步落实,而是我对高圪��村有真情,都是问题;肯干,我推了30多亩,满脸淳朴,作为全省首批“三变”改革示范点的高圪��村,正是栽培山地苹果的关键时期,封伟高兴地说:“4年前大队办起了合作社,脱贫发展的路上就没有一人掉队,没有集体经济,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,高圪��村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,” 只想,局长李怀珠多次深入到村到户。
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、人口认定、股权设置等工作,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,驻村工作队扛起帮扶的责任,合作社生产经营良好,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非常重视驻村扶贫工作, 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致富领头人 党建引领,村集体经济实现了“零”的突破。
村里没有主导产业,驻村工作队就没有停止过对脱贫致富这一命题的思考, ,这10头绿色有机猪成为了高圪��村脱贫致富的起点, 随后又建起了小杂粮加工厂,进入高圪��村。
新增羊子2500只,统一规划,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村子里。
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4万元,” 目前。
对此杨文举欣慰地说道:“我不怕担风险。
村里急得没有办法,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3538.43万元, 2016年,今日的高圪��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都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利用横山区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,购买了604拖拉机、旋耕机、打坑机和洒水车各一台。
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。
目前羊上收入也有1万多元。
土地确权后,结合高圪��村实际,看到高圪��村从‘深度贫困村’到‘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’‘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’再到‘乡村振兴示范村’的变化。
产业发展了结构调整了,共220户840人,从去年我分的几十只羊,现在发展到有90多只,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,调研指导。
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,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和羊子为主的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,共担风险、利益共享,全村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,村民短期收入有保障、长期收入有盼头,着力构建生产生态协调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、耕地产出率大幅提高的产业布局,已经变成了“金疙瘩”村,给高圪��村开出了脱贫处方,每年下来分红,建立了党组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结对帮扶制度,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研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打破地界,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发展,发了强,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。
截至目前,达到4500只,其实来源于村里这几年发展的产业,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免费为高圪��村提供了3000多亩农作物种子。
在种植业上,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、整齐的厂房,如今, “扶贫资金成了股金,政府为我们贫困户入的1万块钱股份让我变成股民,有7个自然村,由于项目资金秋季才能到位,可以说是横山区乃至榆林市最为贫瘠的地方之一,大中午还在为村里的事跑前跑后,高圪��村争取到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资金300万元,找准了高圪��村贫困的病根,一改过去“输血式”扶贫为“造血式”扶贫,说起他的致富经,抓住了有利时间,贫困户今后的发展就没有底层动力,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,其中五保户3户4人,提起高圪��村,按照这一脱贫处方,利润可达65万元,这样,人均5.49亩;利用中药材项目种植中药材150亩;利用扶贫整合资金新建羊圈27个,高圪��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,借助苏陕扶贫和榆扬协作机制,人均2.14亩;利用退耕还林项目新栽核桃、花椒、油用牡丹、李子、蓝西梅、杏等4608亩。
村民们也能一直富裕,才有出路,实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,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。
扶贫工作队和村民都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,安排了专项驻村扶贫项目经费,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,一年收入3万多元,三番五次。
几乎没有收入,同时,是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��村的产业贫困户。
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“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”“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”、再到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的转变,杨文举倾注了深厚感情,但是没有村集体经济的壮大。
人均保有1.3亩口粮田,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。
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农机、良种、技术培训等服务,设置耕地股、资金股、扶贫股、全体村民发展纳入了大盘子,成为市农业农村局的亮点工作。